为了协助各界清楚了解有关课题,董总特于8月8日出版《关于关丹申办华文独立中学问题答问录》小册子,分发各地应急。由于关丹独中问题事态发展迅速,董总立即于8月16日加印出版上述小册子之增订本,供应各地。
经过华社20多年的努力争取设立独中,教育部终于批准了一所命名为“关丹中华中学”(Sekolah Menengah Chong Hwa Kuantan)的学校。在批文发下后引发了争议,尤其是董总要求教育部公布批文内容,却有人挺身而出大加反对,似乎欲保护教育部的“隐私权”。
董总所关心的是该批文是否涉及董事会自主权,这原本是无可厚非之事,竟被有心人刻意转移视线, 诬陷为董总反对某政党,也被蓄意描绘为董总反对隆中华独中的“双轨制”的假象,以达到破坏华教的不可告人目的。
教育部长在批准前的强硬不妥协态度,政治人物发表诸如“独中课程不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并主张开办“新模式”独中的谈话,加上批文没有注明“独中”的校名等,不禁令人怀疑这是一所似乎有独中之名,而无独中之实的中学,决不是一所“真正的华文独中”,最终将沦为一所“变相国中”,为单元教育政策进一步蚕食民族母语教育铺路!
鉴于申办华文独中的目标,已被某些政治人物所散布的似是而非的言论所误导及混淆,致使焦点模糊,社会上很多人都看不清楚问题到底发生在哪里,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甚至一些华教工作者也迷失方向。
这是华教运动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严峻考验,华教工作者务须在这场事件中明辨是非,清楚认清单元教育政策对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性。
开办关丹中华中学引发的争议,将进一步深化华教运动的理念与实践。职是之故,董总决定出版此小册子加以说明,愿有助于协助我华教同道清楚了解有关课题。
1,为什么会有华文独立中学问题产生?
50年前,联盟政府强硬通过《1961年教育法令》,华文中学在威迫利诱之下作出抉择,出现下述情况:
a) 接受改制,成为政府资助的"国民型中学",占多数,约55所;
b) 不接受改制,继续保留为自力更生的民办"独中",占少数,仅16所。
c)接受改制,但数年后放弃资助,选择续办独中。
1960年代中期,当局企图断绝独中学生来源,使独中面临绝境;所幸踏上1970年代,华社开展独中复兴运动,独中起死回生,日益发展。至今,我国共有60所华文独中,另加一所柔佛宽柔独中分校,因此我们习惯地视为拥有60+1所独中。
2,目前大马华文中学有哪些类型?
我国拥有三大类型中学,即政府国中、政府国民型中学,以及独立中学;而被视为华文中学的是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60+1所独中;另有78所国民型中学,也称为"改制国中",只读一科华文,每周上3至5节华文课。不过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已无国民型中学之名,而改制国中则被归类为"国民中学"(此政策尚未全面实施)。严格地说,民办独中才是华文中学。
3,华社申办的是华文独立中学,不是其他别的类型中学,是吗?
华社申办华文独中的意愿,过去四五十年来,从不含糊;是一项光明正大的延续中华文化、发扬母语及民族教育事业的百年大业,也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自始至今从不隐瞒也从不妥协。在这发展和维护母语民族教育的重大环节上,我们目标明确,昭示天下。简言之,今天华社要申办的不是其他别的类型中学,而是具有全国60+1所华文独立中学那种多元教育特色的华文独立中学,学校主权归董事会所属,更是不在话下。
4,为什么关丹华社要申请复办中华独立中学?
在彭亨州,每一年约有3000多名华小毕业生,其中有许多学生希望能够到独中继续接受中学阶段的母语教育,却因州内没有华文独中而被剥夺了接受中学阶段母语教育的权利。他们如果坚持要读独中,只好到外州的华文独中就读,结果必须承担庞大的费用,而经济能力不允许的家庭,只能望而兴叹。另一方面,许多父母也不放心让孩子远出外州。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关丹设立一所华文独中。有鉴于此,复办关丹华文独中是非常迫切需要的。事实上,彭亨华校董联会仅针对关丹县华小所进行的调查就显示,约有3000位家长表示,若关丹设立华文独中,他们将会把孩子送来就读。这在在说明了关丹华社对华文独中的殷切需求。
5,申办关丹中华独中曾经过哪些波折?
要求复办关丹华文独中的呼声早在90年代就开始提出。20年来,在彭亨华校董联会带动下,展开了许多工作,包括向政府提呈备忘录和申请书;发动签名运动支持复办关丹独中;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工作,以了解家长和学生就读独中的意愿等等。1999年,在彭亨董联会主催的关丹各社团复办独中交流会上,一致议决成立以彭亨董联会及彭亨华团联合会等5个团体代表组成的复办关丹独中工委会,以结合更大的力量来展开争取复办关丹独中运动。虽然当局没有给予任何的回应,但复办关丹独中工委会,特别是彭亨华校董联会,一直通过各种管道来争取。2010年,复办关丹独中工委会决定以吉隆坡中华独中为名,采用分校方式来申办,并一度获得首相纳吉祝福。
6,为什么说“5·20”和平大集会的成功召开,对关丹独中的申办起着转捩点的作用?
今年“3·25”华教救亡运动万人大会成功举行,紧接着董总展开全国汇报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在此形势下,董总主催而由彭亨当地华团主办的“5·20” 和平请愿大会获得全国的积极响应,出席人数大大超出预料,突破5千人,大会一致通过了“全力支持开办关丹华文独中”及“吁请政府俯顺民意,批准关丹独中的开办”议决案,强烈表达了华社的共同愿望,这对当局历来实施的单元主义教育政策形成了极大冲击。“5·20”后,董总团结各种力量,对所谓不可兴建新独中的“华教契约”论,据理抗争,使到内阁于“6·15”在原则上答应尽快批准关丹独中设立。
7,教育部长对关丹申办独中问题的“态度”何时突然转变?
尽管申办关丹独中获得首相纳吉的祝福,可是教育部却断然拒绝,突显它坚持实施单元主义教育政策。“5·20”大集会成功举行的两天后,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表示受到多年前达成"共识"及教育法令的限制,而无从批准设立独中。开始时,他说是在制定《1996年教育法令》时有共识,后来改口说是在实施《1961年教育法令》时达成共识,似乎有意遮掩及对华社强烈意愿视而不见。尽管如此,“6·15”内阁会议,还是通过在"原则上允准设立关丹独中",慕尤丁唯有"急转弯",于“6·16”宣布改变态度。不过教育部仍有对策,在“7·27”发出批文时,却隐藏内文,就是个中的关键。
8,对于申办关丹中华独中的官方批文,其首页,为什么没有“独立中学”(Sekolah Menengah Persendirian)的字样?
这就是令人感到非常质疑的地方,按道理既然说是“真的”批准了学校的申办,那么教育部至少要给予正面的公开回复,否则就难以令人信服这当中没有隐瞒。假如提呈申办的是一所“华文独立中学”,现在宣布批准了,但文件上没清楚写明,事情就是不明不白,也就失去公信力。在华教抗争的道路上,大家回头看看自己身上的伤痕,看看过去华教如何遭受执行单元主义政策带来的各种伤害,我们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而要寻根究底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这事,一天没弄清楚,华社一天也不能安心。
9,据报道,教育部的批文共有7页,现在仅在报端见到的首页,已让华社产生不解,假如再不公布批文全文,如何令华社放心?
教育部发出批准建立“关丹中华中学”公函已有相当时日,可是,发函、接函双方都秘而不宣,只公布批文首页(关丹申办的是“独中”,首页却没有“独中”字样出现),令人费解;其余6页到底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知情权”。众所周知,华文独中是公众事业,为什么可以像做买卖一样,只是“你知我知”,旁人一概不得过问,让华社忧心忡忡?眼看有关人士至今仍站在为教育部的“保密有理”说话,不理会华社的普遍感受,这是极为不明智的态度。可以断言,隐瞒保密绝难堵住华社悠悠之口。
·
10,隆中华独中选择“双轨制”,那是董事部的自主选择权限,为什么在“关丹中华中学”批文中硬性规定必须实行“双轨制”,却说它是“新型中学”,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
从批文选择的名称“关丹中华中学”,已经很清楚告诉公众,这所学校不是申办时说的隆中华独中分校 —— “华文独中”,而是当局所宣称的“新型中学”,但学生又必须按照隆中华独中模式报考国中考试(“双轨制”)。隆中华独中选择“双轨制”,那是董事部的权限,无可厚非;现在当局强制关丹独中必须按照隆中华独中选择“双轨制”,却借口它是“新型中学”,从而剥夺其董事部选择考试制度的权限,这就是要害之所在。今后教育部可好办了,发个批文让华社感恩不尽地筹钱建国中,政府领了恩惠又省钱,而其单元教育政策从此畅行无阻,一举两得;华社却需束紧腰带筹钱去建“国民学校”,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11,教育部在批文中,强制有关独中必须选择国中考试(PMR/SPM),是否有剥夺独中董事部自主权之嫌?
目前,我国60+1所华文独立中学,分布在半岛和东马各地,由于各地的社会环境有所差别,于是根据各地方的实际需求,由个别董事部因地制宜,调整并决定学校教学课程,学生是否选择参加各项政府或校外考试,完全由学校本身自行编订,不受到教育部的限制;如果学校行政都由教育部强制规定的话,岂不是变成了另类“全新的”改制“国民型中学”吗?当局强制独中学生必须选择参加国中考试,此例一开,也就是蚕食独中董事部自主权的开始,一叶知秋,一定要提高警惕。
12,当前社会上关注的焦点,是捍卫独中董事部的自主权,不是“双轨制”、“多轨制”、“独中统考为主、其他考试为辅”等等争论,是吗?
是的,华文独中董事部自主权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董事部自主权是没有妥协余地的,几十年来华校权益好些被掠夺而失去,也有的被典当,如今只能退守到了生死的最后防线——董事部自主权,一定要寸土必争,已经容不得再有任何闪失,任何威胁到华校董事部主权的动向,都是牵涉到华教生死存亡的最根本的关键问题。至于“双轨制”、“多轨制”、“独中统考为主、其他考试为辅”等,只是个别学校董事部自行决定的学制,这种差别不是本质问题,我们必须谨慎处理,避免使自己掉入有心人设置的陷阱而迷失了原来的大方向。
13,丹斯里方天兴的华社无需了解批文内容、“见好就收”的言论,合理吗?
丹斯里方天兴在申办关丹华文独中工作上,同其他知名人士都作出可贵贡献,应该加以肯定;但他发出华社无需了解批文内容、“见好就收”的言论,就有不恰当的地方,需要商榷。要知道,独中是华社的共同事业,华社不了解批文内容,无从见到“好”,如何能“收”?要是批文中含有不符合华社意愿,且对华教附带不利的条件,难道也要照单全收?
14,董总的领导人要求教育部公布“批文”全部内容,这个做法过分吗?
关丹中华中学开办获得当局批准,各方都感到欣慰,华社26年来的要求,终于获得正面的回应。但是,由于事关重大,关丹中华中学开办不是单纯地方上的问题,何况有关方面宣称关丹中华中学批文将成为日后批准任何华文独中申办的范例。因此,董总作为全国性的民间教育组织,并且一直站在民族母语教育前线,因责任所在,需要知道这么重大并且带有全国性意义及影响的关丹中华中学批文的实际情况。董总领导人要求知道批文内容,则是很正常及合理的。至于董总领导人向有关方面提出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也是出于对民族母语教育和华族子弟前途的关怀,这种立场和态度是合情合理的。
15,面对批文将产生严重后果的问题,华社应如何应对?
温故知新,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我们怎能忘记,几十年来华教历尽的沧桑:1960年代的强迫改制给予华教的无情摧残;为了摆脱华文教育的危机,1973年,华教有识之士发动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中建议书,形成共识,华教像凤凰浴火重生。全国60所独中,在董教总和华社同胞的艰苦经营下,在1970、80年代注入了新生气息,编订全国独中统一课本和举办统一考试,独中文凭获得国外著名大学承认。今天能有这种亮丽成就,是先辈们用血汗浇灌培育出来的,我们绝对不能因为短视而轻易放弃,自我矮化,接受有可能贬损独中的“批文”,让“新型中学”这种异类来分化独中、分化华社。总之,华社必须提高警惕,团结各种力量,反对单元教育政策对民族母语教育的蚕食和伤害,争取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的实现。
··来源:董总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