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华文师资困境‧有学生没华文教师(上)
2013-06-19 星洲日报/ 新闻专题
郑玉表:母语班找不到华文老师的情况时常发生,而且是全国性的现象。(图:星洲日报)
在去年,华小师资问题获得了政府的正视,內阁指示成立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特委会,大幅度解决了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至於中学华文师资情况,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根据不愿具名的教育界人士透露,由於华文师资严重不足,全国中学近年来的华文母语班都维持在1千班左右。
母语班是因为在师资不足的情况,让学生在非正课的时间继续学习华文,条件是至少要有15名学生报读。
其实,中学华文师资问题错综复杂,如小学华文教师进修大学课程后,在中学教其他科目,却仍被標签为华人教师,导致教部统计中学华文师资过剩,实际上是不足;有中文系背景,却被当局录取在国小教华文等。
若是教育部没有对症下药,或是制度化培训中学华文教师,中学永远不会有足够的华文教师,而全国国中华文科列为正课也將无法实现。
去年开办1068母语班·全国中学欠420华文教师
根据前教育部官员收集的资料显示,去年全国中学开办了1千零68班母语班,若统计母语班和正课华文班师资不足的人数,全国大约还欠缺420名华文教师。
负责母语班的华文教师分为教育部正式培训的华文教师、退休教师及华小教师,每位华文教师负责教2至4班母语班;有些地区师资不足,导致一些华文教师教书的时间超出了配额。
去年森美兰武吉加罗中学有学生要报读报考华文,但没有华文教师来教,事情等到开学9个月后才获报导,而最近也爆发了万挠敦霹雳国中母语班没有华文教师的问题。
其实,全国各州的国中皆有发生“有学生,没有华文教师”的问题,唯因为校方並无呈报,学生及家长也没有积极跟进,问题一直被扫在地毯下,偶尔曝一曝光,没有获得完善的解决。
柔母语班数目最高
这名教育界人士向星洲日报透露,在2012年,柔佛州的母语班数目最高,即有315班;紧接下来的是雪兰莪州有150班,霹雳州排名第三,共有129班。
他说,许多中学校长不鼓励学生选修华文,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地关闭及缩减华文班,剥夺了学生选读选考华文的机会。
“去年爆发了森美兰武吉加罗中学没华文教师的问题,其实在全国各州皆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若是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没获解决,即使大力推动报读报考华文也不会看到显著效果。”
他指出,从2001至2006年,在华小教师参与师资大专化特別培训计划(PKPG)下,教育部吸纳520名左右的华小华文教师接受3年大学文凭课程,毕业后进入中学执教华文。
“即使如此,全国中学还是面对中学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许多学校的华文班还是必须以课后母语班进行,也有许多学校因学生人数不足而无法开班。”
不过,他指出,从2007年起,教育部已停办华小教师参与师资大专化特別培训计划(PKPG),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UPSI)成为了唯一培训中学华文师资的摇篮。
师范大学中文教育系·收生人数无法满足需求
近年来,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的中文教育系收生人数处於2位数,无法满足国中和国民型中学对於华文科教师的需求。
中文教育系是属於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开放给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毕业生申请;去年录取人数大约有20人。
据教育界人士指出,从2011年起,中文教育系准教师没有被吸纳成为中学华文教师,而当局的理由是中学已有足够的华文教师。
“UPSI去年有46名学生毕业,当中有43人有意在中学教书,但先被安排在华小担任临教,经过教育服务委员会面试后,再调派到中学执教华文;目前,情况未明朗化。”
另外,在去年3月,进入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学院中文组大学毕业生教育文凭课程(DPLI)的学员有6人,而这6人其实都是华小临教。
教育部是於2011年12月公佈华小师训录取名单,有很多华小临教被派到中学组,包括UPSI的中文系,有不少被录取者要求换回华小组,所以到最后只剩下这6人继续修读中文系。
郑玉表:工作繁重拒兼教·母语班找不到教师
吉隆坡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主席郑玉表说,教育部在去年开始推行校本评估后,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华文教师在本身工作上已自顾不暇,很难再接母语班工作,导致母语班难找华文教师的情况恶化。
“在校本评估制度下,教师不只要依据学生上课情况写评估,还要把成绩输入电脑,一些曾兼教母语班的华文教师难免打退堂鼓。”
她坦言,母语班找不到华文教师的情况时常发生,而且是全国性的现象,如吉隆坡今年也有一两所国中面对这种问题。
“在我们今年5月的会议,其中一名正课华文教师在会上,请求其他教师行行好心到其学校兼教母语班。”
她说,母语班常因没有教师就开不成班,对那些有心要学华文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而且母语班在下课时间进行;有时候学校有活动,母语班就被迫取消,但很难再进行补课。
报读报考华文者减少
她坦言,华文科课程本来就难以掌握,在上课环境不佳,时间不足的情况,往往会流失一些学生,所以近年来报读报考华文的人数一直在下降。
她说,母语班教师每一小时只有60令吉津贴,而且还要被扣税,七除八扣所剩不多;不过,很多国中教师还是很愿意为教育献身,在课后当其他学校母语班的教师,不然报读报考华文的人数会更少。
“我们常言,国中华文教师当自强,以互相勉励;有些华文教师在年终假期就开始估算新学年所需的华文教师人数,不足的话就敲锣打鼓找母语班教师,个中的滋味只有自己清楚。”
要把华文列正课·中学华文师资须重整
郑玉表说,华文母语班只是权宜之计,长远之计应该是重新整顿华文师资的统计,然后培训足够的华文教师,才能把华文列为国中的正课。
她说,在吉隆坡,目前一眼望去,很难找到年轻的华文教师,年龄40岁以下的不超过3人;在资深华文教师一批又一批的退休,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华文教育恐怕会断层。
“其实,在一些华裔学生人数不多的国中,预备班至中五的华文课都是由同一个华文教师执教,工作非常吃重。”
她说,国中华文教师可说是“包山包海”,除了教学,也要扮演华裔学生的“纪律老师”和辅导教师的角色,尤其是那些国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更需要华文教师的协助。
“另外,由於华文师资不足,有些学校就安排有SPM华文资格,但非主修中文系的教师兼教华文,引起素质不佳的爭议,也就难以提昇学生的华文水平。”
因此,她认为,华社应该像关注华小师资短缺的情况一样,大力关注中学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以期当局迅速採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戴庆义:设法克服困难·校长可决定华文列正课
每年大约有60万名华小毕业生,其中有10%进入独中,20%进入国民型中学,而剩余的70%主要是进入国中,而国中也被视为华小师资摇篮。
不过,近年来大马教育文凭(SPM)的华文科A等成绩巴仙率偏低,而导致校长不鼓励学生报读报考华文,也有些校方把华文课列为母语班,从而减低学生报读报考的人数。
戴庆义:华文能不能列为正课,最大关键在於掌校者有没有意愿把华文列为正课及当局是否提供足够的华文教师。(图:星洲日报)
史里肯邦安国中校长戴庆义认为,华文能不能列为正课,最大关键在於掌校者有没有意愿把华文列为正课及当局是否提供足够的华文教师。
他说,该校以华裔生为主,今年全校开了83班,所以就有83班的华文班被列入正课。
“教育局原本是批准学校开87班的,不过,由於多个科目教师不足,包括缺乏两名华文教师,所以学校最终只开83班。”
他说,他把伊斯兰教育课从4节增加至6节,以便可以另安排各3节的道德教育和华文课;因此,友族学生在上宗教课时,华裔学生就可以上道德教育或华文课。
“有些班级的华文课是排在第十节,所以学生有一两天的时间是需要比平常迟35分钟放学的;只要把华文列在正课时间表,迟回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要確保下午班有足够的课室。”
询及有些校方声称理科班学生的科目多,无法把华文列为正课,戴校长认为,事在人为,若是有心要把华文科列为正课,必能想出办法克服所面对的问题。
他说,校方也自费购买了一个编排全校上课时间表的电脑软件,只要设定一些特定安排的科目和节数后,再让电脑系统为各班级编排出最理想的时间表。
叶老师:把知识贡献出来·教中一母语班满足感大
目前在国小教华文,同时兼任母语班华文的叶老师说,若与国小华文班相比,目前教中一母语班的满足感比较大。
“国小华文程度底,感觉自己少了求进步的空间,而教母语班可以让我把知识贡献出来,而且一直在求做得更好。”
他说,他是於2006年申请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华小华文组,但却被安排在国小华文组;他当初的想法是接受后,再申请转去华小教书,但多次申请一直无望回到华小。
具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华文资格的他,在能力范围下申请当母语班教师。他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花了很多时间准备教课。
“我觉得自己的责任很重大,因为若没有好好教,会让学生觉得华文不重要,而不会再继续报读报考华文。”
他坦言,有些学生学习华文的態度懒散及不认真,而在他努力向学生灌输华文的重要性后,看到一些学生已逐渐改善態度,让他感到欣慰。
他说,他时常与正课华文教师保持联繫,以获取最新资讯,同时与朋友交换一些资料,所以可以胜任母语班的教学工作。
他认为,华文课能列为正课是最好的决定,因为若是选择华文的学生少於15人,就不能开班,会让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华文的机会。
(星洲日报/报导:陈玉甄)
不教华文仍当华文教师‧华文师资统计不確实(下)
2013-06-20 星洲日报/新闻专题
吴文宝:华文科和中国文学科是属於两个不同的科目,因此,教育部须另行统计所需的中国文学科教师。(图:星洲日报)
根据教育部的计算法,国民型中学只有3节华文课,导致教育部份派给全国78所国民型中学的师资比实际需求少了40%。
其实,根据当初改制的协议,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课每週至少5节,而在檳城的节数却是多达7节。
另外,根据2012年的统计,全国有1千零47名华小华文教师,在大学深造考取(非华文)大专文凭后,目前在中学执教非华文科目。
不过,这些已经不教华文的原华小教师,依然被標签为华文教师,导致教育部统计的华文师资人数多於学校所需的华文教师。这也是中学华文师资不足的根源。
吴文宝:计算法不符现况·“教部应重新统计师资”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吴文宝说,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节数是5至7节,但教育部仅以每週3节华文课的方式来计算所需师资,將导致国民型中学永远面对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部採用的中学华文师资计算法与学校情况不符,而最好解决方法是重新统计这些师资,並根据需求加速培训华文师资,否则情况將恶化。
“还有一批华小华文教师,深造后擢升至中学教书,但他们所教的是物理、数学、会计等非华文科,但却被归纳为中学华文师资。”
他说,因此,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中学不缺华文师资;实际上,学校是非常缺乏华文师资的,导致主修其他科目的教师也被安排兼教华文,素质参差不齐。
2年前已反映问题
他指出,该会在两年前已向教育部反映问题,但情况似乎没有任何改变。
“我们希望教育部重新统计华文师资,若是从华小升上中学的教师,目前已在教物理,就应该归纳为物理教师,而不是华文教师。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解决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
他说,教育部也没有为中学提供中国文学科的师资,导致校方须挪用华文教师或非主修华文的教师教此科目。
他认为,华文科和中国文学科是属於两个不同的科目,因此,教育部须另行统计所需的中国文学科教师。
促续办师范课程培训师资
吴文宝说,目前只靠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培训中学华文师资是不足的,而最快的方法是教育部继续开办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录取各大专中文系毕业生进行培训。
“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的课程4年之久,而1年或1年半的大专毕业生教育文凭课程,很快就可以培训中学所需的教师。”
他发现到,近年来在国民型中学执教的华裔教师越来越少的问题;“为甚么会怎样?是不是华人真的没兴趣当教师?”
建议与拉曼大学合作
他认为,为了解开这疑竇,教育部在录取学员培训时必须透明化,如列明有多少华裔提出相关申请,有多少巴仙被录取及不被录取的理由。
此外,一名不愿具名的教育工作者说,拉曼大学中文系学生是最多的,教育部或可以与拉曼大学合作,以培训中学华文师资。
他说,过去有一些大马教育文凭(SPM)毕业生申请不到师范课程,所以转到拉曼大学修读中文系,希望可以再通过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进入公共教育领域服务。
“不过,教育部这些年已停办这项课程,所以他们当中有些留在独中当教师,有些则到新加坡教华文。”
据瞭解,马大中文系的收生人数逐年减少,去年只录取10多名新生,而不得入其门的学生则转向拉曼大学深造。这也造就了拉曼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小学逾千人弃教华文·资料未改影响中学师资规划
根据2012年的统计,全国有1千零47名中学教师拥有小学华文资格,但考获大学文凭(非华文)后,他们都在中学教其他科目。
据教育界人士透露,许多小学华文教师在大学修读其他科系如数学、科学及经济等,因此他们进入中学时就执教大学所修的相关科目。
“儘管如此,这些教师的教育专业主修科目(Ikhtisas)还是华文,因此在教育部的教师个人资料中,他们被归纳为华文教师。”
统计上的技术问题,造成教育部的资料系统,出现中学华文教师过剩的纪录。
升为行政人员仍被当教师
“其次是许多中学华文教师在升级成为副校长、校长或其他行政人员后,他们已没在继续教华文,但其华文教师的身份却没有改变。”
他指出,有1千零47名已不再教华文的教师,被教育部归纳为华文教师,这庞大的数目影响了中学华文师资的规划。
“去年,吉隆坡有331位中学华文教师,但实际的人数应该是187位,另外139位执教其他科目的小学华文教师也被归纳为中学华文教师。”
他说,这就是为甚么在学校组的资料中,全国中学华文教师超出整千人,但中学却一直面对华文教师不足的问题。
另外,全国具备中学华文资格,但因有特別职务而没有教华文的教师有236人,而这种情况最多发生在檳城,共有184人。
陈老师:华文组毕业教数学·要求教华文不获理会
国中一名陈姓老师说,她是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的中学华文组毕业生,2005年毕业后只教2年的华文课,之后就一直被安排当数学教师。
“教两年华文后,我转去另一所学校,由於该校的大学先修班没有数学教师,结果就一直教数学至今;这段时间也继续深造,考取数学硕士学位。”
校长不愿安排教华文
他说,他有向校长反映要教华文,但却不获理会,校长的理由是他每週所教的节数已满,不能再教华文。
“去年,因为中一学生整3个月没有华文教师,校长迫不得已地调整节数,以让我教华文;今年,学校请到母语班教师,我又没机会教华文了。”
他说,这也说明了,学校是有华文教师,只是校长不愿安排他们教华文而已。
他相信,不只他服务的学校,还有很多国中面对同样的问题,而家长和学生对此事(没有华文教师)漠不关心,所以问题一直被扫在地毯下。
母语教育一直被`欺压’
“我们的母语教育一直被`欺压’,我感到非常遗憾;这也导致中学生华文水平每况愈下,因为他们无法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华文。”
他说,该校预备班和中一的华文课是以母语班的方式进行,而中二至中五华文课则列入正课,校长也看到华文班和母语班所產生的效果是有差异的。
“如果校方愿意安排,我是要继续教华文课,以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华文。”
吴老师:若有机会愿转到中学教华文
一名从中文系毕业,经过KPLI培训后,目前在国小执教华文的吴老师说,如果有机会转到中学教华文,她愿意接受这样的机会。
她说,她目前执教的国小是100%马来学生,没有学习华语的良好环境,学生的態度和进度缓慢,让她没有成就和满足感。
“儘管如此,我也儘量在国小做好本身的工作,若真的可以从国小转到国中教华文,我是愿意的;不过,相信这种机会是极微的。”
吴老师是於2006年面试当华小教师,结果收到录取信时才被告知是国小华文组;受训1年后,从2008开始在国小教华文至今。
(转载自:星洲日报)